轨道站点,是超大城市交通网络的神经末梢。最近,重庆不少轨道交通站点开始试点摆摊设点,引发多方关注。对类似的公共资源进行精准化、个性化的配置,提供更便捷的生活服务,是推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建设的命题之一,如何让这样看似微小,却处处考验管理智慧的城市场景良好运行? 来看本期《联播观察》。
每天清晨,送孩子上学,然后到就近的沙坪坝地铁站摆早餐摊——这是任茂铭小两口近段时间的日常。
早上7点半到9点,是轨道交通早高峰时间,也是小摊生意最好的时段。
轨道市集摊主任茂铭说:“有些小妹妹、弟弟也是我的忠实顾客。一杯豆浆、一个糯米团,拿起小天才手表扫码。”
过去十多年,任茂铭的主战场是自家厨房。去年开始,任茂铭盘算着多挣些钱补贴家用,开始在夜市摆摊。
“夜市晚上要摆到一两点钟,早上完全没法送孩子。 ”轨道市集摊主任茂铭说。
去年11月,听说轨道车站在试点开设早餐摊位,小两口立马报了名。幸运的是,轨道市集刚开张,就火出了圈。
轨道市集摊主任茂铭说:“找点钱贴补家用,我还是很开心。”
重庆轨道集团经管中心副主任吴韬告诉记者,他们关注到部分乘坐轨道交通的市民来不及吃早饭,于是,在盘活站点闲置资源的时机,萌生了开设摊位的想法。
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经管中心副主任吴韬告诉记者:“没想到这个效果出来这么好。然后商户也能赚到钱,也能满足市民的多样化的需求。”
几个月来,重庆轨道交通陆续在10个站点,开设了106个市集摊位,吸引了150多户像任茂铭这样的摊主入驻。市集火了的同时,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。站点摆摊,会不会让车厢进食的情况变得突出,会不会影响车站的整体清洁卫生?质疑无可厚非,监督也十分必要。
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经管中心副主任吴韬表示:“这个空间,我们形容叫见缝插针。首先是考虑安全为前提,另外要考虑是否在人流动线上,及时对商户进行一个安全培训和消防演练,及时跟市场监管、消防和公安部门对接,完善一些商户信息的备案。”
环线沙坪坝站值班站长刘惠敏表示:“加强清洁的频次,车站换乘大厅内有工作人员值守,时刻关注客流情况。”
前不久,第二批轨道市集也正式运行。和最早入驻的摊主们大多是经营食品相比,现在,有越来越多的业态加入其中。
重庆交通开投轨道集团经管中心副主任吴韬介绍:“像重庆北站这里是一个交通枢纽,我们也设置了一些特产、鲜花等物品供游客选择。”
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,支持的声音远远大于争议的声音。
轨道市集摊主王迎春告诉记者:“人还蛮多的,一天还是可以卖100多个。”
“这个摊位成本很小,我们也灵活就业、薄利多销。”轨道市集摊主尹昌东表示。
市民觉得:“过路就方便,带着就走。”
大学生小陈认为,这样很有人情味。
轨道交通是重庆的一张名片,近几年,这张名片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。从轨道穿楼、云海列车,人们感受到的是它魔幻的一面。从背篓专线、免费纳凉,人们体会到的是它温情的一面。而今,轨道集市横空出世,以一方站点为平台,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公约数,这是它智慧的一面。而以上种种,正是重庆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、精神所在。